Home › 论坛 › 交通大學專版 › 南洋公學和南洋模範中學 › 回复至:南洋公學和南洋模範中學
當時南洋附小招收的學生主要是上海及蘇浙一帶人,從較遠地方來的是少數,也有幾個從國外歸來的華僑子弟。一九二五年五卅運動中在南京路上被帝國主義巡捕槍傷致死的華僑子弟陳虞欽就是南洋附小的畢業生(五卅時已在中院)。現在交大校園內還有一個石碑紀念他。
當時所有學生一律住校,平時不許出校門,要四個星期才準回家一次,也隻能是星期六課後回去,星期日晚飯前回校,星期天上午還要上自修課,準備星期一上課。不回家的三個星期日,可以出附小校門到上院或中院探望在那裏學習的兄長或親戚,但不許出大學校門,違反的就要記過甚至開除。
學校裏的生活規定得很呆板,洗澡理發都排有日程,輪流進行。洗澡是一星期一次,理發約三星期一次,要點名。吃飯和上下課都要排隊,魚貫出入。學生一律不許帶銀錢和零食,需要什麽東西,向老師說明,由老師批準後學校代辦,在預交的用品費內扣算。寄信不許封口,要老師檢查後代封代寄。上下午課間,有兩個吃點心時間,規定隻許吃學校代售的“強盜”餅幹(很硬,所以學生把它叫做“強盜”餅幹),而且要放在規定的一人一隻餅幹筒內,到規定時間,有人開門讓大家去吃,約一刻鍾左右,就要吃好退出。
因為學生全體住校,課餘時間很多,星期天如不是返家的“大禮拜”,學生也都在學校。此時就進行體育活動,因為學校對體育是比較重視的。
星期天在學校裏,學生還有一個活動,就是童子軍活動。據說童子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一個叫彼登堡的爵士創辦的。創辦的目的是在戰地服務,救死扶傷,並在活動和工作中學習一些有用的知識和技能。後來傳到中國。南洋附小一九一五年開始有童子軍活動,在國內算是較早的單位。當時領導童子軍活動的是體育教師沈維楨(字同一),後來擔任過上海市的童子軍總司令,去過丹麥參加世界童子軍大會。後來就把體育課改為童子軍課,學生入校,必須當童子軍,除訓練隊列體操外,還教一些軍事性的知識,如打結、救護、旗語、方位、烹飪、縫紉、架橋、露營等等。一般由老隊員手把手在實踐中教給新隊員,然後每隔一個時期進行考試。考試以實踐為主,個別或分批進行。及格的在一張卡片上寫明,並發給布製徽章,釘在童子軍服裝上。一九二七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後,搶去了這方麵的領導權,改組成為“黨童子軍”,就利用這一形式來灌輸反動思想了。
當時南洋附小對童子軍積極提倡,校長沈叔逵常常自己穿著童子軍服裝,與同學一起活動,並曾帶領一些幹部同學,用童子軍的名義,在暑假中到日本去旅行。
當時學製規定初小四年,高小三年。南洋附小開始時隻有兩個班,都是高小程度,三年製。又曾在一年級之下設立一個相當於初小四年級的預備班,成為四年(當時中學四年不分初中與高中)。二十年代,學製改為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因此南洋附小也改為初中小學共計五年。
從一九〇一年到一九二七年,共計二十年,是南洋中小學作為大學附屬學校的時期,是南模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