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论坛 › 交通大學專版 › 南洋公學和南洋模範中學 › 回复至:南洋公學和南洋模範中學
南洋公學後來改了許多名稱,叫過“郵傳部高等實業學堂”,叫過“交通部工業專門學校”,叫過“交通大學”、“南洋大學”。但這個學校的學生,當時都喜歡叫它做南洋。有了校友會,就叫“南洋公學同學會”。
鄒韜奮先生曾在南洋附小讀過書。大概在一九一五年左右,他曾寫過一篇回憶文章叫《二十年來的經曆》,開頭第一節就提到他在南洋附小學習時的情況,提到了沈叔逵和另一位教師沈詠臒,對這兩位老師的評價都很高。
南洋公學附小在創辦時期,程度相當於後來的高等小學。學製先是三年,有一段時期是四年。課程設置,開辦時有修身、國文、曆史、地理、算術、理科、圖畫、體操等學科。第三年(一九〇三)起加唱歌,第五年(一九〇六)起加英文,一九〇六年加讀經,一九一四年又廢讀經,一九一〇年加手工,一九一五年起設童子軍及拳術。那時的學校設置,大抵仿效西洋和東洋兼而有之,因為林康侯、沈叔逵等都去過日本留學或考察,所以從日本模仿來的更多一些。
有兩個例子比較明顯:一是星期幾的叫法。在當時的學校裏,都以日曜、月曜、火曜、水曜、木曜、金曜、土曜來稱呼,這是從日本抄來的,日文中至今還是這樣叫的。第二個例子是唱歌課。據說把唱歌作為課程之一和用簡譜配歌詞,在當時是南洋附小首創。在此之前,教會學校唱的是讚美詩,有些中國早期的學校則代之以詩詞朗讀。南洋附小的沈叔逵從日本學來簡譜,以“獨、覽、梅、花、掃、臘、雪”七個字來唱1、2、3、4、5、6、7,並編製歌詞,教學生唱歌。他編歌時的筆名叫沈心工,後來有《沈心工唱歌集》若幹卷,在江浙各地也許在全國相當範圍內風行一時。大概現在年齡七十以上曾在學校讀過書的人,幼年都唱過他編的歌。其中有“男兒第一誌氣高,要想馬上立功勞……”的《竹馬歌》,還有批判婦女纏足的《纏足歌》,描寫母親為女兒纏足,女兒哭,母親流淚,在舊社會的傳統壓力下,她們既覺得不應該做,又被迫不得不做,刻劃心理,非常深刻,有一定的宣傳教育作用。這些歌詞在國內小學方麵盛行了許多年,一直到二十年代初期,黎錦暉、黎明輝父女的《葡萄仙子》、《毛毛雨》等歌曲盛行,才取而代之。
當時的南洋公學雖然是為培養洋務人材而創辦的,但後來的教師,大都受有維新派改良主義的影響,兩者混在一起,基本上還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指導思想,所以學校裏非常重視國文。後來長期擔任校長的唐文治(蔚芝),提倡國文更為突出,每年都要舉行全校國文比賽。南洋附小的校訓用的是南洋公學的校訓“勤儉敬信”四個字,唐文治曾為這四個字各作了一段小文。這說明當時的學校還是以講孔孟之道為主。
但與此同時,因為要貫徹西學為用,對英文、數學也非常注意。筆者是在一九一九年進南洋附小高小三年級讀書的,到一九二〇年畢業升入附中,當時學校裏英文課本是《Royal Reader》,有好幾冊,據說是英國人編來給印度人讀的。還有文法,讀的是《Nesfield Grammar》,通常叫納氏英文法,一共有四本,附小裏讀到二卷或三卷。數學方麵是教師吳廷璜(字叔厘)自己編寫的《吳編算術》,一共三本,題目比較多、比較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