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论坛 › 交通大學專版 › 閑話南洋公學 劉露茜 › 回复至:閑話南洋公學 劉露茜
他辦的學校要求首先學習英、法、日語言文字;學法律、公法、政治學、通商法、商稅法;學習天算、輿地、格致、製造、汽機、礦冶等。同時,隨著事業的變化,他及時改變專業設置,及時添設新的學科。例如,“南洋公學”在創辦之初,因為還是私塾當道,科舉盛行的時候,沒有教師也沒有學生來源。他就首先開辦了師範院,從培養教師開始辦學,次年又辦了外院(小學),從小學開始,然後升中學,升大學,解決公學學生無來源的困難。為了迅速培養翻譯人材,他又辦了譯書院,東文學堂,從現在看來就是外語專業了。為了適應清政府經濟特科的選拔,他又精心開辦了“特班”,專門培養政府官吏。為了鐵路事業的發展,他還辦了“鐵路班”。
盛宣懷辦學的基本方針,是照本貫徹洋務派的教育思想,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所以,除了聘請中國的國學名家教授中國經史子集外,還聘請了洋人來教數理化和外語。除了聘請中國專家張煥倫作教務長外,又聘了美國人福開森(John Calvin Ferguson)為學校的監督(督學、洋教務長,這是因為清朝末年新辦的學堂都設“監督”這一官職而定的)。他是辦洋務的忙人,學校的具體管理聘請了同鄉好友何梅生作總理(校長)。他又不願意放棄權力,因此自稱為公學的“督辦”(這是清朝末年身份特別高的臨時機構主管官的名稱)。因而,他也就成了這所學校的最高的領導者了。
公學的經費由盛宣懷主管的招商局、電報局的商人捐獻,每年十萬兩銀子,這也是向外國人學來的。當時西歐一些國家學校的經費凡半由商人資助,半由國家付給,統稱“公學”。南洋公學的學生食宿都是公費,師範生還發給津貼,兼課的師範生還拿薪金。所以清寒子弟都願來報考“南洋公學”。
一九〇〇年,盛宣懷參與了英美策劃的“東南互保”活動,訂立了“東南保護約款”,保護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利益。西太後十分賞識他,盛宣懷的官愈大,野心愈大,清政府提升他為工部左侍郎、商約大臣、郵傳部尚書、皇族內閣郵傳部大臣。他投靠帝國主義,用“鐵路國有”的名義,將商辦的川漢、粵漢幹線作為抵押,借外債,出賣我國鐵路礦山主權,激起了鐵路風潮,引起人民公憤。
階級矛盾,統治者內部傾軋,使他的地位日益削弱。不久,商部戴振等即派楊士琦接管公學,改名為“商部高等實業學堂”。一九〇五年春天,盛宣懷結束了在我校的職權,脫離本校,以後,他逃亡日本,還繼續搞出賣漢冶萍企業的活動。一九一六年四月在上海病逝。
師範院的緣由
南洋公學作為新式學堂誕生後,首先遇到的困難就是無師資。在私塾遍布、科舉風行之時,人們心目中的教育還是讀經考八股,走科舉仕途,得榮華富貴。教師也還是私塾老先生和孔子聖位。對分班集體聽課,有秩序的安排課程,講西文西藝的事,既十分新鮮又等待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