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论坛 交通大學專版 《老交大的故事》 作者:黃昌勇;陳華新 回复至:《老交大的故事》 作者:黃昌勇;陳華新

#26845
ChiaoTungChiaoTung
管理员

校史雜憶 淩鴻勳(5/5)

清政府於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起,先後向法比等國借款興築平漢、正太、隴海等鐵路,需要各級熟諳法文人員。除辦一法文學堂為培養普通員司外,並曾選派一批工程學生赴法比兩國留學。其中由南洋公學選派者,有王君壽祺(字稼成,曆任平漢鐵路工務處長),張君葆熙(字淑滋,亦任平漢鐵路工務處長),程君文勳(字韋度,留比,曾任萍鄉礦務局科長、平綏鐵路處長),程君文熙(字侯度,曾任鐵路機務處長),鈕君孝賢(字誌伊,曾任鐵路機務處長、交通部路政司幫辦)。此外容尚有幾人,不盡憶及矣。

南洋初期亦有學生赴英國留學,如秦景陽師(汾)係轉北洋後由北洋派遣者,胡君以珊(仁源)、衛師心薇(國垣)、張君劍心(鑄)差不多同時在英,其費別不得其詳。宣統元年(一九〇九)滬校第一次有鐵路科畢業,為中國有史以來鐵路工程專科畢業之最早者。是屆畢業生隻五名,其中派赴英國深造者計有吳君思遠,回國後一直在鐵路上任工程師數十年,筆者任粵漢鐵路工程局長時延為總段長,為我前輩,後來成了忘年之交。高君恒儒事跡不詳,胡士熙先生(春台)後來曾在滬校任教授多年,筆者為其門生之一。潘君善聞(禹言)後來改入銀行界,為北平中孚銀行經理。此外第一屆畢業者惟鄭君家斌未赴英,亦在鐵路任工程師數十年。宣統二年(一九一〇)鐵路科第二屆畢業生中有王君繩善,亦於畢業後赴英留學,曾任湘鄂段機務處長及母校機械科長。

早期南洋學生的行業

早期南洋既辦有師範班、特班、譯書院、商務科、東文班、商船科等各種不同的科目,且辦有附中與附小,附中與附小畢業後又不一定入上院或選修工程科,一部分係轉向其他行業活動,故在民前之十幾年及民初幾年中南洋所出之人才各行俱有,範圍非常廣泛。例如外交界中,汪榮寶、章宗祥、唐在賢、曾宗鑒、徐謨、葉公超諸君是其例之著者。曾君宗鑒為南洋附中第一屆第一名畢業生,後任外交部次長及鐵路部次長。徐謨君與筆者於清末為附中同班同學。附中畢業後,改入北洋大學習法律。旋以外交官考試第一名進入外交部,遞升至上海特派員、外交部次長,出使土耳其國大使及海牙國際法庭法官。葉君公超於民國元、二年間在南洋附小肄業,其學名為崇智。嗣以家中北遷,遂改入南開,入外交部後,久任部長與大使,蜚聲國際。南洋學生改習軍事者大約不多;筆者憶及除上述留日學生唐君在禮外,尚有溫君應星係南洋公學時期學生,離校後赴美,西點軍校畢業;回國曆任軍警職務,位至中將,於一九六八年五月在美逝世,葬於西點軍校墓園。南洋早年固辦有商科,早年同學中如徐恩元、吳榮鬯(震修)、徐新六(民廿七由港乘機赴渝為日機所襲擊遇難)、林祖璿(康侯),為銀行界知名之士。至工科學生中改業銀行者,如潘善聞(首屆鐵路科)、鍾鍔(電機科),皆在銀行界有顯赫之聲譽。後來上海及北平兩校皆添辦管理科,則在工商、經濟、金融各界露頭角者更多,自無足異。至於在教育界及工程界則人才自應更多。

中國家族觀念較重,每有父兄進入一校,而其子若弟亦往往以進入同一學校為榮。南洋辦理較早,而同一時期第一流學校又少,所以此種現象頗為顯著。筆者手中並無於此之統計資料。就記憶所及,則以徐氏幾昆季最為突出。徐名材(化工)、名植(機械)、名標(土木)、名模(化工)、名樸(管理)、名樞(土木),六位親兄弟,及其妹雲裳(化工),同入一學校,可謂最難得。此紀錄也許未被打破。又兄弟四人者有徐恩元、恩第(電)、恩曾(電)、恩培。又徐承燠(管理)、承礦(土木)、承熙(管理)、承然。三人者有徐維震、徐維綸、徐維明。兩人者有徐佩璜(化工)、徐佩琨(土木)。以上皆姓徐,豈以學校所在為徐家匯,故徐姓兄弟特多歟。此外兄弟四人者尚憶有胡敦複、明複、剛複、憲生。三人者有席德懋、德炳、德炯。鈕因祥(機)、因果(機)、因楚。陳體誠(土木)、體欽(機)、體榮(電)。此皆就清末民初者而言,隨後或有更盛者,至於祖孫父子同一校者,七十年來諒必大有其人,倘同學中能作一調查,足為校史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