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论坛 交通大學專版 1921年,定了“交通大学”这个校名!

正在查看 1 条回复
  • 作者
    帖子
    • #26327

      交通大学

      我们都知道,交通大学的前身是创立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叫交通大呢?我们总说,五所交大是一家,五所交大指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以及台湾阳明交通大学(阳明交通大学系2021年2月1日由新竹交通大学与阳明大学合并而成)。那么,这五所交通大学又有怎样的历史渊源呢?

       “交通大学”的由来

      1920年,叶恭绰被北洋政府任命为交通部总长。叶恭绰早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1912年起先后任北洋政府交通部司长、局长、次长等职。期间,赴欧美、日本等国考察实业和教育,对于交通教育的革新,有了清晰的认识。上任交通总长后,叶恭绰决心对交通部下辖四所专门学校: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的铁路管理学校和邮电学校进行根本的整顿。1920年12月14日,叶恭绰在《拟改组交通教育呈大总统文》中写到,“兹为统一学制起见,拟将该四校校制课程,悉心厘定,分别改良,列为大学分科,而以大学总其成,名曰:交通大学。上海、北京、唐山四校悉纳入焉。”据史料记载,“交通大学”这个校名,叶恭绰是采纳了当时同在交通部任职的钟锷的建议。12月20日,叶恭绰又向北洋政府国务会议提交《阁议创办交通大学提案》。大总统徐世昌当月批复:“准如所拟办理。”

      叶恭绰(1881-1968),政治活动家,书画家、收藏家。1921-1922年任交通大学校长。

      钟锷,号秉锋,1911年交大第一届电机科毕业生。1921-1922年任交通大学京校副主任。

      1921年1月,交通大学筹备处草拟《交通大学大纲》。2月,《交通大学大纲》呈报大总统徐世昌并获批准,《大纲》共14章38节,其中第一章第一节规定:“本大学定名为交通大学

      《交通大学大纲》(1921年)

      3月9日,交通大学第一届董事会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选举叶恭绰为校长。3月底,董事会在京召开第三次会议。会议决定,沪校专办电机、机械、造船三科;唐校专办土木科;京校专办管理、邮电、商业三科。4月16日,董事会在京召开第四次会议,选定各校负责人。张铸、淩鸿勋为沪校正、副主任;胡鸿猷、钟锷为京校正、副主任;罗忠忱、茅以升为唐校正、副主任。5月1日,叶恭绰校长和各校主任在北京举行就职仪式,随即分别赴任。1921年7月底,学校改组调整工作完成。8月1日起,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改称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交大沪校,英文名称是:Chiao Tung University, Shanghai Branch,校门匾额上方悬挂叶恭绰手书的“交通大学上海学校”镏金大字),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改称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交大唐校),北京两所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与北京邮电学校)合并,称为交通大学北京学校(交大京校);同时,沪校的土木科调归唐校、铁路管理科调归京校,京校的电气工程班和唐校新设的机械科调归沪校等。9月10日,改组合校后的交通大学正式开学,沪、唐、京三地同时举行开学典礼。叶恭绰校长在致词中表达了他的办学理念和寄托着他对交大美好前景期望:“试以交通大学言之,其创学宗旨为培植技术人才;其已办科目为工程及管理;其教员为宏儒硕彦;其学生为俊髦优秀;其管理师法欧美;其设备酌合中西;其地点为分散;其精神为团结。”

      1921年,交通大学各校校门(从左至右:上海学校、唐山学校、北京学校)1921年,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毕业班全体学生与教职员合影

      1922年初,交通大学第一次校务会议在北京摄影

      1922年1月创刊的《交通大学月刊》1922年,交通大学毕业文凭(中文版和英文版),这是最早的以“交通大学”名义颁发的毕业证书

      分——合——分

      1922年夏,北洋政府改组,叶恭绰离职。6月22日,北洋政府国务会议通过交通部议案,将交通大学分为两校:沪校改为交通部南洋大学,唐校改为交通部唐山大学,各设校长,京校改为交通部唐山学校北京分校(一年后又独立为北京交通大学)。之后,原并入京校的铁路管理科全部迁回南洋大学。就这样,交通大学又一分为三。叶恭绰苦心经营的交通大学仅存一年即告解体。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7月,交通部决定,南洋大学、唐山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分别改称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第二交通大学、第三交通大学。(因唐山与北京1928年6月才被国民政府管辖,所以1928年6月才改称)1928年9月,以交通部部长之职兼任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校长的王伯群为加强对交通教育的管理,将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第二交通大学、第三交通大学合并,称交通部直辖交通大学,上海的第一交通大学改称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电机工程学院及交通管理学院,唐山的第二交通大学改称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北平的第三交通大学改称交通大学交通管理学院分院(不久又改称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以上海各学院为本部。11月,学校移归铁道部管辖,校名为国立交通大学,分上海本部、唐山土木工程学院(1931年又改称唐山工程学院)和北平铁道管理学院,由铁道部部长孙科兼任校长。这次三所学校的合并,长达18年之久,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

      1928年,交通大学上海本部校门1935年,交通大学上海本部管理学院毕业生在执信西斋前合影1934年,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全体毕业生与教员合影

      1930年,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毕业生合影

      1937年元旦创刊的《交大校友》,将交通大学(上海、唐山、北平)三院校友紧密联系起来。抗战爆发后,停刊。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三地校址分别几经迁移,学校名称也几经改换,但仍然属于交通大学一个学校。上海本部校舍被日寇强占后,只得暂时借居在法租界内维持上课。1940年秋,在重庆小龙坎筹建交通大学分校,后又逐渐扩建、发展,于1942年在重庆九龙坡建立国立交通大学本部。唐山工程学院于1937年底在湖南湘潭复校。1938年3月,教育部指令北平铁道管理学院暂行并入唐山工程学院。5月,学校迁往湖南湘乡杨家滩。武汉沦陷后,举校再次被迫西迁。1939年,学校在贵州平越古城(今福泉市)复课。1942年1月,学校改称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下设唐山工程学院和北平铁道管理学院。1944年11月,日军攻占贵州独山,学校被迫再次迁校到四川璧山办学。1944年1月创刊的《交大友声》,赓续交通大学(上海、唐山、北平)三院校友情缘,一直办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交大友声”由交大校友吴稚晖(名敬恒)题写

      抗日战争胜利后,三校各自迁回原址。1946年起,三校各自独立。在上海的仍沿用国立交通大学校名,在唐山的改称国立唐山工学院,在北平的改称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唐山工学院和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合并组建成中国交通大学。1950年,中国交通大学改名为北方交通大学。1951年4月,应茅以升校长及广大师生的请求,毛主席亲笔题写了“北方交通大学”校名。同年,征得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同意,上海的交通大学以“北方交通大学 ”后四字作为校牌、校徽字体。后来,大陆的四所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的校名牌一直使用毛体。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撤销北方交通大学校部,分设北京、唐山两所铁道学院。在十年动乱中,北京铁道学院转迁石家庄,破坏严重。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北方交通大学”校名。1978年,学校回到北京办学。2003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唐山铁道学院根据中共中央建设大三线的精神,于1964年迁至四川峨眉。1972年,学校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1985年学校在成都扩建总校。1989年,总校迁往成都(峨眉成为分校,后改为校区)。

       从三所到五所

      1955年,国务院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战略的需要,决定将上海的交通大学迁往西安。在周恩来亲自关怀和指导下,学校积极进行迁校工作。1957年,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及上海、西安两地的需要,经过适当调整,交通大学分设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1959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上海、西安部分分别独立建校,上海部分定名为上海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1959年7月31日,国务院关于成立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批复1960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文凭,这是最早的以“上海交通大学”名义颁发的毕业证书

      1958年,经交大旅美校友和在台校友的创议和奔走,在台湾新竹成立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1967年,电子研究所改制为工学院。1979年,更名为交通大学。新竹交通大学的建立,使在台校友对母校的思念有了现实的寄托。至此,海峡两岸有了同根同源的五所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新竹交通大学。2021年2月1日,台湾新竹交通大学与阳明大学合并成为“阳明交通大学”。五所交大历史沿革表

      五所交大是一家

      1980年8月22-24日,受美洲交大校友总会邀请,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北方交大、西南交大和台湾新竹交大均派出代表,参加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全美洲交通大学校友第4届联谊会,这是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北方交大、西南交大和新竹交大代表首次聚会。1984年4月8日,交通大学校友总会在上海正式成立。大会通过的《交通大学校友总会章程》中写到,交通大学指“交通大学现有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新竹交通大学”。1984 年 4 月 8 日,交通大学校友总会暨上海分会成立大会左起:茅以升、汪道涵、赵祖康、邓旭初交通大学校友总会刊发的《交大校友》

      1990年,新竹交大教师访问团一行45人访问大陆四所交大,这是该校首次组团访问大陆。              新竹交大访问团在上海交大校园内参观       新竹交大访问团在西安交大进行乒乓球友谊赛     新竹交大访问团与北方交大校长万明坤(左二)在北京留影    新竹交大访问团与西南交大校长沈大元合唱“龙的传人”

      1993年12月,大陆四所交大校长首次赴台访问,海峡两岸五所交大校长在新竹成功聚首。

      五所交大校长(自左至右:西南交大孙翔、北方交大王金华、上海交大翁史烈、新竹交大邓启福、西安交大蒋德明)与交大美洲校友总会理事长郑国宾(右一)合影

      五所交大校长在台期间,还应香港校友会之邀赴港参加交大校友大团圆

      1995年12月,大陆四所交通大学领导在上海开会决定,为保持五所交通大学的一体性,将1896年作为交通大学各校创办年,4月8日作为五所交通大学共同的校庆日;逢五逢十校庆活动联动,其它年份的校庆各校自行安排。1996年3月28日,在交通大学百年校庆前夕,1947届校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四所交通大学的党委书记和校长。

      4月8日下午,镌刻着江泽民“继往开来,勇攀高峰,把交通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题词的建校100周年纪念碑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中心广场落成。碑前是五个滚动大球,象征着中国五所交大是一家。矗立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内的建校100周年纪念碑

      进入21世纪,五所交通大学的联系更加紧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加强深度合作。

      世易时移,风云际会由南洋公学到交通大学分分合合,花开并蒂由一至三再到五所

      五所交通大学在历史的曲折逶迤中

      书写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传奇

      百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

      同根同源的五所交通大学

      将秉承100年前

      叶恭绰校长“精神团结”的谆谆训诫

      不忘“饮水思源”的家国情怀

      探求真理以造福人类的初心使命

      携手共创明日辉煌!

      来源:上海交大档案文博管理中心资料:馆藏档案,《上海交通大学年鉴》等作者:章玲苓  贾彦兴编辑:徐骞

      责任编辑:金雪 祁洁

       

    • #26330

      徐鄂云

      一、楔

      炎夏消暑,扫地焚香,还偏偏不得清净。王道之学长以母校成立这大题目,掷交下走饶舌,曲意勉承, 岂不玷渎校史,何必?

      无奈固辞不得,只好本我素性:「是什么,说什么。」祝嘏献词,原非所长,守朴存真,备商史笔。

      交大正名,始自民十。若云交通部第一第二工业专门学校都只是交大的前身,铁路管理学校和邮电学校亦共为交大平校的胚胎,而自沪唐平三地各校合并成立交大之后,无论其再分再合,或隶属移转,从此一贯保持其为交大的令名。

      纪念交大平校五十周年和记述交大平校成立,同时举行,实为两事。前者是从逊清宣统建元(公元一九0九)算起,亦即从母校前身的第一胎铁路传习所出生之年起算,纪时取乎渊始。今天借此五秩初度,来谈交大平校的成立,则叙事重于覆实。亦即须与交大正名同样把握着民十改建的「交通大学北京学校」,或简称「交大京校」,当年的英文译名为Chiao-Tung University Peking College,校史开此珍贵的一页, 以后虽经递改为「唐山大学分校」,「北京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以至抗战迁黔,胜利复校,这其间又无论是与沪唐之是分是合,而北平府右街交通学府,永恒的名实相符于这历史性的集合名称「交通大学平校」了。

      确定了这个观念,再开始谈交大平校的成立,就可以认清命题的范围,是要纪述我交大平校当时在什么状态下而又如何成立的?成立了又怎样?现在要交代清楚这笔旧帐,在台湾,确有文献不足之憾。而回忆往事,重浮眼前,盘错演化,面面多姿,又苦于不知从何落笔。姑就静态事实的陈迹,抚拾塞责。

      二、成立前的状态

      府右街交通学府,在交大成立之前,原从李阁老胡同出入,坐南面北,大门口竖挂两张大木牌,左勒「交通部铁路管理学校」,右勒「交通部邮电学校」,是名符其实的双子学校。进门就是一百多公尺的一条绿荫甬道,直通操场,把校区平分为东西两部,西铁路,东邮电,各有平建房屋五排,为教室、实验室及办公室之所在,而边缘若干侧屋,则分作两校事务 、储藏及职工作息之用。

      两校均无宿舍,而附近李阁老胡同、堂子胡同、 新建胡同等,多数民营宿舍及公共食堂,颇能在自由贸易之环境中配合学生市场的要求。两校当道,向来校内无贩卖部,无合作社,更不见有人推销书刊,风气纯朴,一至于此。两校同学约四百人,一律走读(通学),除上课时间外,几无学校生活之可言。两校无专设图书馆,但可往交通部图书室借书。再以两校位于交通部后身,仅一墙之隔,而在操场有小门通邮政司,教职员学生皆可自由通行。学生如交通部之子弟,故好事者戏拟两校为交通部子弟学校,形迹肖然。

      铁路管理学校系体验交通传习所各种不同班级之史绩,而为整编课程划一程度,延长修业年期,而成为专门学校之体制。盖民五至民九间,交通部之育才政策,着重于各铁路外国语文上不同之需要,而俄法日各班之开设。论当时之管理科系,尚未发展到分门教学制度。故凡运输、营业·会计、统计、 材料、工厂管理,以至机械、电信、工程、测量、财政、经济、银行、贸易、商品、法律、公文、行政等, 各班统修,无所偏颇。修业成果,期于建立广泛之铁路管理学术基础,然后留待实习期间,各就所长,发展专门之造诣。故各班毕业同学虽多服务于车务、会计两部门,同时参加工务机务等实际工作者,亦不乏人。

      学校建制,始于天津俞哕梧先生而以沈穆涵先生继其成。名教授如刘竹君、关颖人、华通斋、程韬甫、韦作民、金旬卿、孙茂如、张心谷、张彬人、李懋勋、胡征若、黄伯希诸先生,实为主干。

      邮电学校虽系承袭交通传习所造就邮电管理人才之旧基,而扩充为专校,与路校同时成立,但在五年之中,实际造成多数之电信人才,且以电信工程专门学术为主要课业。如有线电工程班,无线电工程班,电话专修班等,均与管理教育有别。教育方式,偏重实验,故其课程视路校之广博,则大异其趣。

      陆梦熊先生长校,钟秉锋先生主政,并躬亲授课 。名教授如日人中山龙次郎先生为杰出之电信专门人才、迅野、王荫承诸先生亦为巨擎。

      此当时两校之实况,与其有史十二年间作育人才服务铁路邮电之信誉,累积而为交大京校之先天资本。

      三、成立时之布署

      民十北京政府叶誉虎先生重长交通,首先成立交通大学,是当时交通界和学术界一桩轰动性的伟大事业。政坛社会对叶氏之政治事业,毁誉不一,因此于设校亦有非议,以欧美日本向无交通专设大学之先例,从而轻薄为「不通大学」者,京校适在政治中心, 可谓首当其冲,然非我辈在学术立场上所欲动心兴辩。语虽鄙俗,事贵存实。至今卅八年间之表现,堪以证明交通学术与人才之受赐于大学教育者多少,当可毋劳问答。

      当年交大之改设,系就部属四校原址,成立北京、唐山、上海三校。上设董事会及总办事处,叶氏自兼校长,而在总办事处以孙揆百、胡征若、陈公亮诸先生共襄其事。胡征若、钟秉锋两先生为京校正副主任,徐广德、黄伯希尔先生为正副总教授。参照国内外大学标准,及美国管理系课程,制定教学规范,毕业授学士位,符合各国教育水准。增拨经费,扩充设备。常年预算较昔约增十之三四,总额在十六七万元之谱。视沪校之三十余万,唐校之廿余万,所差虽多而自有其差别之条件。交通部博物馆并入京校,始闢校门于府右街,阵容一振。惟开课之前,对各校科别之迁并,班次之调整,实费周章。盖三校以沪校设电机、机械,唐校设土木,京校设铁路管理。各科分立,充实加强,重复者迁并。盘错经营,以成规模。此建制中之优点,亦即预期之困难。

      有关京校之建制,首遇难题三则。进行最为圆润者,为邮电学校之整体迁并。各班迁沪,编入四年制之电机科。其有修业期仅余一年之班级,则留校修满毕业,不再续招新班。于是府右街学府中之电信工程教育,从此结束。

      上海之铁路管理科,原在徐家汇伟大学府之环境中,遵制北迁,以百余人之阵容,屈就府右街简朴之教舍,情绪生活,不无入幽之憾。总办事处首先洽借西长安街全国铁路协会会址全楼,辟为北来同学之专用宿舍。膳宿两政,觕(粗)告安定,而其他一切图书体育等设备,仍愧简陋,非短期间所能充实与兴建。

      尤其运动健将,几无用武之地,同感扼腕。北来同学之寂寞生疏,诸多不便,上而学校当局,下而原地同学,互抱同情,歉难告慰,实为京校成立初期最耐克服之困难。

      所幸一切课程,新制与沪制最相接近,而学课程度,从此俱有进益,灿然建成大学制度之铁路管理科系,而为日后推进扩充分门教学之奠基,实大可告慰者。

      铁路管理学校旧生,当时尚有丙丁戊己法文五班,均属就地改编,本不应发生困难。惟所授课程之种类与积时,虽原较一般大专为多,而内容确有部份未合大学教材之处。平心言之,当初部定课程,重于配合各铁路之实用,未必以学术上之深造为终的。如今大学建制,对学分之积计与折合,难免尺短寸长,存疑扞(捍)格之处。观点不求统一,即成改组与建制之障碍。不得已而迁就事实,旧生保留其专科资格而同授大学文凭。其愿加习课目,补足学分者,于照给毕业证书之外,加授学位证书,两得其平。开始建制阶段,经此安排,一切始告妥帖。不久旧生亦渐在默默中融入新制,厥功告成。

      十年秋,招新生一班,实为纯交大平校之第一期生,堪志纪念者。

      四、成立后之观感

      铁路管理之成为大学科系,由交大平校之成立肇始。在此新气象中,以交通当局之重视教育,实力支持,益以当年之北京,为文化交通之中心,教授人才充实。中外名人专家,亦多莅校指导讲学。教学设备,既多改观,精神气氛,呈现活泼。所招新生,标准亦较提高。从此平校跻于大学之林,允无愧色。

      当年之北京城内,原有四个学校,通常被视为职业性者,一为税务,二为盐务,三为铁路管理,四为邮电。良以四者皆称学校而未标识专科,难为办其体制。既非国立,又非私立。同学谨守绳墨,闭门研读,毕业后一律由财交两部分发任用,如享特权。故四校与一般大专,在学术上校谊上之联系,略存畛域,由来已久。交大京校成立,各校刮目而视,自此浸润于公私校际,一变当初孤芳自抱之气质。而同学课外活动,亦提高其敬业乐群之情绪,俯身于新文化运动之行列。此又天人际会,授我时代青年修养创造之契机。鲲鹏振翼,南冥九千,大学建制,洵为阶梯。言念及此,必须反映当年之故都风云,文化学术,有非我青年之所易争取者。五四以后,政府风视大专如盗窟,市井呼学生为「丘九」,惟我京校,突然膨胀,蔚成第一流之大学。揆诸交通决策,理固宜然,时政治逆流,确为奇迹。憧憬宏模,缅怀余泽,腾欢兴感,珍惜弥深。

      我国古典哲学有两句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满之」,象征着造物忌才,和好景之不长。曾几何时?政澜学潮,激荡的古老的北京城内,直系当政,交大再分。解散京校,成立唐大分校,更名北京交通大学,狂澜啸噬,几度沧桑,仅成立后一年间事,动人心腑,有甚于京校之成立者。背景未传校史,真情岂可湮沉?

      叶氏下野,高恩洪陡长交通,首先分割交大为南洋大学,唐山大学,而另在京校之交通博物馆旧址辟总长官邸。是何政治使命?高深非敢证测,但见袴衫被褥,陈列满前,老妈丫鬟,少爷小姐,朝夕环绕教室相嬉逐,久为同学所侧目。凶夕来临,足球超界,击倒少公子,哇然哭。于是高府全班人马,除总长外齐集操场责问:「你们学生长着几个脑袋?」(按平谚原意为斫掉一个头,还有余头在,喻人勇于犯罪。 )要索「祸首」,双方争持,不得要领,同学日暮还家,高府贮忿收兵。翌日总长条论:「本部附近不宜办学校,京校着即撤销,学生分发沪唐两校就读。」晴天霹雷,同学惊筹对策,公举代表十人晋谒请愿,而传论一律开除。同学罢课抗议,而再令全校解散。事态扩大,兴情难拂,卒在不准复校之原则下用唐大名义,勉就原址设立分校,派邵恒浚为校长,勒令全体同学,个别填呈悔过书归校察看,以肃学风,实际半年不得正常复课。

      是 (十一)年秋,吴毓麟继高长部,撤官邸,改称北京交通大学,聘张福运长校。毕业班同学免考,补发证书,补办分发实习,补招新生,平校继绝。

      交大平校成立后,紧接着偌大风波,当时同学虽终久于大学之建制,平校之永基,未容摧损其毫末。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文化乱政,总是对敌,而前者不朽。平校成立,象征史律,盛暑说故,恕谬幸政。

      四八·七·廿四

正在查看 1 条回复
  • 哎呀,回复话题必需登录。